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星欧娱乐集团

销售热线:

联 系 人:

娱乐网址:

集团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长江题材纪录片的影像书

时间:2024-10-06作者:admin浏览:

摘要:蓝狮注册 近年来,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命题,一批长江题材纪录片在自然符号、工业景观和人文家园的影像书写下,勾勒长江沿岸的影像形貌并以此诠释长江文化的生态价值与

  蓝狮注册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长江题材纪录片的影像书写与意义旨归

  近年来,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命题,一批长江题材纪录片在自然符号、工业景观和人文家园的影像书写下,勾勒长江沿岸的影像形貌并以此诠释长江文化的生态价值与时代内涵。这些长江题材纪录片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两个层面,建构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为纪实影像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作路径提供相应启示。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4年第4期。

  近年来,伴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有序开展,长江作为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大众文化语境内充分彰显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生命活力成为相关题材纪录片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长江之恋》《长江之歌》《一个长江 万象生机》《鹤舞长江》等长江题材纪录片,从自然符号、工业景观与人文家园等方面描画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系,为当下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21世纪以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及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关注长江生态与社会经济文明建设的关联互动,传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纵观21世纪长江题材纪录片创作,其内容主要关注三类主题:

  其一,书写长江生态系统的自然风貌。长江题材纪录片旨在通过“万物与我同在”的自然影像揭示人类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和归属感。如《一个长江 万象生机》《大江之歌》《重回长江的麋鹿》等作品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讲述了长江流域珍稀动物的生存故事。除此之外,部分长江题材纪录片不只是一味地称颂长江风景的优美与壮丽,也理性阐述长江沿岸的生态问题。如《再会长江》等作品中客观记录了污染排放、过度开采等环境问题,对长江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进行理性的剖析与反思。

  其二,呈现蕴含绿色理念的工业景观。《鹤舞长江》、《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青城山——都江堰》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呈现了白鹤滩水电站、都江堰等工程,镜头空中俯瞰长江工业区域的现代景观,于宏观处巧妙展现“大国重器”与生态世界构成的和谐整体,解析人类工业文明与自然万物的整体联系。

  其三,聚焦对长江沿岸社会生活的思考。一方面,以社会性事件串联大众的代际记忆。长江题材纪录片在书写三峡百万大移民、抗洪救灾等重大事件的过程中铺陈代际联结的情感叙事,在长江背景下展现父辈子孙间的记忆延续。如《迁徙的人》《新三峡》等作品详细描写了那些为三峡工程做出巨大牺牲的百万移民,传递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从长江沿岸的社会经济变迁中展现时代发展。《再说长江》是对1983年作品《话说长江》的延续与重塑,作品将再现焦点从长江的自然风貌转向长江两岸人民的生活状态,散点式地呈现两岸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形成、变迁与发展。又如《长江之恋》《长江之歌》等作品通过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置于自然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全景式展现了长江两岸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并进的动态图景,思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展望长江作为国家经济命脉“黄金水道”的绿色未来。

  回眸21世纪以来长江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表现,可以看出该类纪录片围绕长江生态系统的自然风貌、现代工业景观和两岸社会生活展开创作,展现长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的生态意识自觉,生动刻画从“长江图景”到“国家文明”的影像画卷,旨在成为讲好“美丽中国”故事的有力实践。

  长江题材纪录片在展现自然风貌、工业景观以及人文家园的同时,有力地建构起关于长江文明人文底蕴与生态价值的叙事话语,以长江新图景诠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践行价值。

  符号具有负载信息和传递某种意义的功能,象征性符号“通过在一个文化中的反复使用累积了‘语用理据性’,从而指向一种复杂意义或精神品质”。①在中华文明历史的积淀下,“长江”这一自然景观具有了指向自身以外的、特定的象征含义。纪录片选取自然风貌与沿江动物作为长江影像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通过意象化展示深度参与叙事,隐喻了长江“母亲河”“文明之源”的文化身份。

  一方面,在自然景观的描摹中阐释长江沿岸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长江发源地、长江三角洲等代表性景观在历史文明的传承和表达中俨然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用有曲折也有汇聚的长江干流暗指中国虽经历风雨坎坷但坚定不移的发展之路,以长江的浪潮翻滚比喻拼搏奋斗的中国精神。《长江》《长江之歌》等作品从长江发源地出发,将“长江第一滴水”的意象融入叙事,观照中华文明发展的两组核心要素:源头探寻与历史寻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长江之恋》巧妙地通过“纤夫石”“川江号子”象征性地传达长江沿岸人民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气质。

  另一方面,用沿江动物展现“万物有灵”的和谐生态观。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展现牦牛、江豚等与沿江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动物,传达对不同民族生态智慧和自然观念的思考。《三江之源》第二集《牦牛》中,镜头细致展现了刻在岩壁上的牦牛,这些图形符号不仅象征了部族繁衍生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抒发了三江人民长久以来对牦牛的情感依赖。《江豚归来》《这十年》第18集和《“长江微笑”的守护者》将江豚视为长江生命活力的象征,通过讲述人类与江豚从争斗、保护到共生关系的变化发展,诠释出沿江人民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哲学思考。

  工业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从事大规模工业活动的结果,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结合工业建设的宏观叙事与劳动者的个体微观视角,历时地打造南京长江大桥、三峡大坝等标志性工程的影像档案,完成对长江两岸工业景观的“时代巡礼”。

  一方面,长江题材纪录片以宏大叙事描绘工业建设的历史进程。宏大叙事表现为一种“社会全景式的再现,也是叙述者的‘史家的眼光’,试图对社会、对历史提供一种全知的权威的解释”。②作为一种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叙述手段,宏大叙事为描绘工业景观古往今来的建设过程提供更为动态化、具象化的书写可能。长江题材纪录片以恢宏的气势对工业景观建造的构想缘起与兴建过程提供全景式的呈现,深刻凸显了长江工业建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长江之歌》通过运用实景拍摄、数字特效和场景重现等形式,在真实史料和专家解读中有效描绘了三峡工程从历史建设到当下整治的关键性时刻,不仅详细展现三峡大坝拦截洪水的丰功伟绩,而且对工业建设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解读。《鹤舞长江》展现白鹤滩水电站从前期规划到完工运营的整套修筑过程。从350米的空中缆机群视角到地下防渗漏作业,《鹤舞长江》作为长江工程的影像档案带观众全面领略中国水电站的建设之美。

  另一方面,用微观视角串联工业建设的人民实践,生动展现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长江纪录片以工程亲历者与见证人为主要人物,通过几代人参与工程建设的谱系叙述,展现“大国工匠”精神与奋斗者力量。《长江之恋》借助大量的口述史与历史影像,通过罗家三代人的回忆,生动展现修建与养护南京长江大桥的工作布局与工程细节。《新三峡》从移民群众的视角切入,展现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乡音乡情,以细腻温暖的镜头语言描述三峡移民落地生根、坚韧不拔的性格,也生动阐释了长江安澜、百姓安危与三峡工程修建之间的紧密关系。

  “纪录片与诗有着一种奇妙与特别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纪录片源于诗,因为在纪录片诞生之初,它们基本上都呈现着一种诗化的形态。”③长江题材纪录片有效提炼了自然空间的美感和诗性,善于吸纳水的灵动神韵来呈现人文、生态的交融互动,建构起独属于长江的“诗性空间”。新的媒介技术赋能纪录片的画面造型和音效创作,长江题材纪录片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对沿岸人文家园进行全方位的审美观照,建构两岸“诗意栖居”的生活氛围。

  “电视纪录片诗意的叙述一般牵扯到两个因素,一是画面信息的摄取,二是音乐或旁白的情绪诱导。”④视觉维度方面,长江题材纪录片依托富有传统文化标识的意象画面描绘长江人文意境。《长江之歌》利用航拍摄影技术灵活多样的镜头运动,巧妙地展现出明清古村落、江南园林、宏村水系等景观,让人文景观与山水自然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独特而美妙的和谐画卷。《一个长江 万象生机》通过高清影像展示色彩明艳的植物和形态各异的动物,用专属于“长江”的勃勃生机为纪录片画面增添盎然的生命气息。

  听觉维度层面,长江题材纪录片通常采集原生态声音,如山林的沙沙声、江水的流动声等自然之音,与配乐共同营造长江诗意空间中的灵境氛围。《大江之歌》将自然原声结合音效配乐,以丰富的声音展现长江沿岸动物的生存状态。如斑头雁遭遇藏狐时配以短促有力的鼓点衬托情景的紧张气氛,滇金丝猴移动身体时伴随活泼灵动的音乐突出姿态的灵敏可爱等,声音的运用带领人们更加沉浸地感受万物生息之美。此外,《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多次出现在纪录片《长江序曲——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告》《长江之歌》等作品中,利用诗情画意的歌词和旋律赞美长江的壮丽景色,借助拟人手法用母亲与儿女来比拟长江与各族人民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引导观众对“静态”自然画面的理解,而且加深了人们对长江的亲切之感与依恋之情。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维系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流域。长江题材纪录片以长江记忆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围绕生态家园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凝聚,呈现了对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深层理解。

  文化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本身作为承载丰富民族记忆的场域空间,蕴含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对长江形象和沿岸故事的展现和讲述,激发人民群众对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一方面,长江题材纪录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谱写民族文化的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既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也是集体的符号建构、身份建构、价值观建构的文化实践过程。”⑤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展现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文化交流以及价值观念的融通互渗,揭示个体对共有民族文化习俗的趋同过程。《我住江之头》讲述了三江源人民游牧转场习俗的代代延续,展现孩子跟随阿妈学习《格萨尔》史诗的生活场景;《长江之歌》解读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现象。通过深入展现三江源区域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关于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交流实践并将其统摄到中华文明的大主题下,纪录片完成了各民族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延续中华文化的民族叙事。

  另一方面,长江题材纪录片展演历史记忆,建构共同的文化想象。“中华民族并不是所谓‘想象的共同体’,而是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集体记忆的命运共同体。”⑥记忆源自人们对过去的讲述,长江题材纪录片借助“搬演”的表现方式,在虚实结合间建构观众共同的历史想象。《长江》开篇演绎徐霞客的远游生涯,让观众跟随他的脚步逐渐解开长江流域古老历史的神秘面纱。《长江之歌》(文明篇)再现李白沿长江东下游览山川、苏轼泛舟赏景寄情江水等情景,通过融入实地拍摄、学者解说等形式,生动讲述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长江题材纪录片回溯长江千年文脉,在记忆场域构筑了有关民族文化的共同想象。

  自然不是供人类夺取的资源和对象,而是孕育万物的“生命家园”,不仅是人与动物赖以生存的栖居之地,也是个体休憩心灵、寄托情感的居所。长江纪录片围绕“家园”的主题建构,呈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协同共生、和谐共处的理想愿景。

  一方面,借动物故事传达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长江题材纪录片以“动物之家”观照“人类之家”,达成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重回长江的麋鹿》记录了流浪小鹿“团圆”回归野生族群的故事,通过细腻展现母鹿舐犊、小鹿学步等生趣盎然的生命景象,隐喻“回家”与“种群回归”的集体意识。《一个长江 万象生机》围绕狼群、牦牛等长江流域动物的生存故事展开,通过记录它们外出觅食、家庭互动的生活习性,塑造了一群充满生机与灵气的动物形象。这些纪录片以拟人化的叙述方式构建出生生不息的生态世界,从动物视角讲述能够唤起观众共鸣的“家庭”故事,传达出万物有灵、和合共生的生命理念。

  另一方面,以个体的行动凸显对共同家园的情感依赖。长江题材纪录片在展现拯救与保护长江生态的过程中重点刻画个人对生态家园的情感投注,展现“长江守护者”与生态建设的休戚与共。如《长江之歌》中巡护员刘广惠将宣传草海生态保护作为毕生事业,研究员黄桂云多年致力于保护长江迁地珍稀植物工作;《长江之恋》中吐旦旦巴带领志愿者建立斑头雁保护区,舟如旦确老人同村民种上万棵白杨树等,呈现“平凡个体”与“长江生态”的深层情感互动。

  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进程中,我国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深耕长江文明的深层意蕴,将长江独有的生态之美与人文底蕴一脉贯通。用纪实影像赋能长江文化的创新表达,在刻画长江历史文脉及自然本真生命的过程中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凝聚,为塑造文化中国、美丽中国的形象提供日臻成熟的影像文本。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新时代纪录片讲好中国生态故事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2022Y4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友情链接 : 百度百科2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3 百度百科3 百度百科3